文|墨山看客
编辑|墨山看客
俄乌大战从爆发起,俄罗斯的防空系统面对乌克兰大批无人机,一直挺被动。天上飞来飞去的各种小型无人机,扫雷、炸坦克、空投弹药,还能侦察拍照定位炮兵阵地,天罗地网一样,俄军高价防空导弹、传统高炮,耗不起堵不住,真是头疼。
突然有一天,看新闻说俄军带着自家的激光武器杀到前线了,碰到乌克兰那些手动拼装、产业升级的小型无人机,用光柱一扫,一下子就烧黑了摄像头、烧穿了电池,直接落地。三天干掉两百多架,消息一出来,网友一片惊叹,弹幕飞起来,不少人直接吐槽“省钱大法好”。成本低,一发激光几美元,和动辄十多万美元一发的防空导弹不在一个量级,这事的确让俄军松了口气。
但是,扎心细想,真这么神么?激光武器看着高大上,其实全靠充足电力,这玩意得拖着发电车,机动性一般。天气一变化、下点雨、刮点风、出点雾,准头就掉下去,而且只能一个个打,面对乌克兰蜂拥而至的无人机群,只能靠人力死磕,越打越吃力。现场士兵要眼神和手速都在线,错一架丢一线,乌军不用导弹耗你,只用“人海+勤快”模式,比劈西瓜还简单。
再说,这场景其实早有人总结过。就像俄罗斯现在只能见招拆招,每天都在升级防备,小修小补,打的还是应急仗,靠新招数临时止痛,还是“亡羊补牢”的传统思路。回头看中国,发展思绪根本不是一回事。
中国无人机,早已不是“单打独斗”了。2025年,“九天”蜂群母舰一亮相,直接上了台阶。这种母舰不是飞一架厉害无人机出去找目标,简直是飞一个会下蛋的空中指挥部。一次性能扔三百架微型无人机,坐标覆盖几十公里空域。乌克兰那些手工DIY的小无人机还在钻空子,中国已经在玩体系化蜂群压制,完全不在同一个层级。
国内不少网友都在看实验画面,刷屏说“这才是无人机真正的未来玩法”。一场蜂群母舰起飞,压根没有哪个国家能调动那么多飞行平台,也没有那么强的后端数据链,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早已全球第一,军民融合,再加上自主人工智能决策模块,后勤、生产、战术创新一气呵成。
对比俄罗斯激光武器,短期救急阵地压力,可一涉及长线攻防,蜂群作战玩法不但节省成本,还可以让敌人陷入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激光烧一架、敌人放十架,人力跟不上;蜂群作战,智能分工突击、电子干扰、指挥协调全自动,成本还只占传统空战的零头,而且丢一架掉一架,无人机本身就是消耗品,不像美军那套“黄金飞机换白菜炸弹”。
中国无人机的技术背后,支撑的不只是工业基础,更是想法。严格技术封锁,控制关键元器件和软件流向,不给别人可趁之机,这才是体系优势的根源。俄罗斯防无人机,还是小修小补、打仗救火,中国军用、民用携手,玩法早就升到战略层面。五角大楼也得承认“九天”平台的意义,不在于速度射程,而在于能不能快速提升体系压制,先发制人,把规则和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很多人现在还只盯着俄乌战场各种新装备,没意识到战略变化有多可怕。俄罗斯靠激光做一次性堵漏,补救法;中国靠技术和产业革命,直接让对手摸不到门。你有最新一代防空,别人用几千架无人机一轮轰下来,光后勤补给都受不了。蜂群母舰、AI决策、大数据通信,中国做的是整个体系的控场和升级,不是小打小闹、见招拆招。
片面看,俄罗斯激光武器确实带来“高性价比”的解决思路,但实际能覆盖的战场极小,高度依靠供电、气象、持续瞄准,这类技术一旦环境复杂,实效就明显滑坡,包括目前以色列、美国也在试水,难题都差不多。而蜂群母舰玩法就不同了,主动设局、一口气铺开几十公里战线,硬生生让对手防线压力翻倍,防空军费涨N倍,还效果有限。
猫鼠游戏还没完,战争边界在技术和战法持续变革。中国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加后勤体系,本质上是战略把控、自主布局、前瞻性驱动力,俄罗斯的临场补救更多是靠新装备短线回血。两种模式的区别,根本差在“被动应急”还是“主动开局”。
从效果看,俄罗斯激光武器短时间内确实解决了无人机威胁,但补给、成本、效率、环境限制等短板越来越明显。中国蜂群体系,则是让无人机生产、指挥、操控、用途全融合,直接上升到军队结构调整和国家战略。
网友问,“未来战争主角谁定?”看中国这一套科技、产业、战法一体提速,答案早就显现。不是谁的装备猛一点,不是谁一朝阴招见奇效,而是看谁掌握变化,看谁把握主动谁就是赢家。
看清楚了,俄罗斯这次用激光武器反无人机,不过是冰山一角、一时之计。中国对未来战场的掌控力,体现在蜂群作战的体系升级上,不开历史倒车,不靠补锅止痛,而是用全局思维定义战争节奏,才是大道走对,方向在握。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金篮子配资,趣富配资,网上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