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枣庄供电人践行“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续写新时代奋斗者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动人篇章。
与英雄并肩战斗,恢复枣庄煤矿发电
这是一张跨越了70年时光依然清晰的照片,也是一张王志胜当年与电力工人的合影,更是山东枣庄供电公司档案室的镇馆之宝。“南京电叶局调枣同志与铁道游击队王强同志合影,于1955.8.9”,黑底白字,历历在目。其中“叶”字当为“业”字。
当时,枣庄供电公司尚未建制,枣庄供电的前身——枣庄中兴煤矿枣庄电厂历经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拥有发电机5台,总容量8640千瓦,在解放前夕受到严重破坏,全部失去发电能力。据《枣庄电业志》记载,1948年,人民政府组织以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为首的工人护矿队,日夜守护着枣庄煤矿和枣庄电厂,免遭破坏和偷盗。1953年1月起,华东电业管理局着手修复枣庄电厂,1954年10月30日3号机组首个修复成功并发电。至1960年12月31日,枣庄电厂5台机组全部修复或完成升级,总容量达到2.22万千瓦。
一大批电业工人放弃江苏南京等大城市的优渥条件,纷纷调往山东枣庄发电厂,支援恢复发电和扩大生产,期间产生了这张合影照片。照片中,钱根荣(右二)、王秉兆(右三)、陈柏林(左三)、陈坤大(左二)等四人均来自南京电业局,当时分别从事枣庄电厂汽机检修、汽机运行、电气运行、锅炉运行专业工作。“王强带队伍解放煤矿保护煤矿,我们想方设法修复发电设备,是并肩作战的同志,更是共同恢复枣矿生产的同事。”今年86岁的枣庄供电退休职工祁光球老人端详着照片,一一道出当年同事的姓名,瞬间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祁光球老人1956年从徐州电业局调来,从事汽机运行工作,当年只是个16岁的姑娘,却毅然跟男同志一样敢打敢拼,投身到火热的机组修复中去。这,让1954年首批从南京电业局下关电厂调来的董听元刮目相看。在6年的机组修复发电中,两个年轻人也走到了一起,于1962年成婚,在枣庄安家,传为佳话。
电力青年聚枣庄,干出光明的事业
1962年秋,26岁的郑文彬,刚刚毕业于天津大学,怀揣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理想,带着发电厂电力网及自动化专业证书,离开老家福建泉州,来到枣庄,一干就是一辈子。
当年,枣庄供电建制,由枣庄发电厂供电所与滕县发电厂供电所合并成立。从那时起,更多热血青年,从天南地北走来,汇集在鲁南大地。
“谁都知道上海比枣庄好,可党和国家把我们派到这里来,说明枣庄需要我们。”枣庄供电原工会主席、从上海来的大学生张惠林说出了更多人的心里话。扎根枣庄,点亮煤城,成了他们现实的选择,更成了老一辈枣庄供电人无悔的光明行动。
金篮子配资,趣富配资,网上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