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群里常见的“今天阳光明媚”,可不是在聊天气,而是有专家被抽中后,但没有人找他,而向特定评标专家和行贿人打出的暗语。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年来,评标专家违法违规问题被频频通报。一些评标专家在公开评标活动中,屡屡上演违背职业操守的戏码。
公开评标,是筛选优质项目、选出靠谱企业的关键环节。评标专家身为“裁判”,肩负着公正、客观评审的重任,怎能自降底线、自主“创收”?据报道,有的项目评标专家名单提前泄露,专家往往坐等行贿人上门,“按照企业给的好处费多少打分”;有的专家用暗语暴露身份,主动向行贿人“咬钩”;还有的评标专家甘当掮客,组织多名专家形成团伙,从中再抽取好处费……一幕幕见不得人的勾当,触目惊心。长此以往,将侵蚀行业生态,破坏市场诚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更需要警惕的是,不少招投标项目,本身就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评标专家“看钱打分”后,中标企业要“回收”成本,极有可能导致工程延期、质量不达标等严重后果。
多年以来,招投标乱象,评标腐败等屡被诟病,不少地方也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然而,一些评标专家依旧不知收敛、顶风作案,折射出机制和监管上仍存有漏洞。对此,相关部门不妨创新办法,规范评标专家的选拔和管理机制。比如,推行专家“盲抽”、异地评标、更新专家库等,压缩“熟人评标”“老面孔扎堆”等操作空间。与此同时,招投标活动牵涉多个部门,需进一步厘清监管职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行“零接触”评标、全流程音视频留痕等监管措施,对公开评标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对于涉嫌突破法规红线者,更要依法依规让其付出沉重代价。
公开评标,绝非走过场,也不能沦为利益交换场。让评标专家真正当好“裁判”,才能让招投标活动回归正轨,捍卫好市场公平和公共利益。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记者:李松林
金篮子配资,趣富配资,网上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