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副主任李春临、周海兵,秘书长袁达出席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这五年,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可谓是“风雨兼程见彩虹”。“总的来看,这五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郑栅洁说,经过“十四五”这五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未来,我们也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全面提升
近两年,不少海外博主在社交媒体分享来华见闻,中国的科技产品、潮玩等掀起了“中国热”,海外网友也评论“中国变酷了”。
郑栅洁回应道,这背后反映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他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看经济实力。“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之外,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像这样的“第一”“最大”“最多”还有很多。
——看创新能力。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过去几年,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郑栅洁说。
——看软实力。中国发展全球瞩目,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们开展治国理政交流,学习借鉴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家版本馆、国家档案馆、国家文化公园等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影响甚广。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明显上升,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中国大力推进自主开放、单边开放,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
——看抗冲击能力。中国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同时,大国储备体系加快构建,物资储备更加充分、应对冲击的底气更足。
郑栅洁说,“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升综合国力,为的是实实在在服务中国人民,也将为全球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机遇。
8项主要指标进展超预期,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五大类20项指标,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郑栅洁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记者对这20项指标完成情况作了进一步梳理——
2023年底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4项指标提前实现。
近一年来,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森林覆盖率等4项指标也已经提前实现。
在这20项主要指标中,有7项是民生指标,占比超过1/3,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是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周海兵说。
“我们以规划实施为牵引,持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接续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海兵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8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提高到64.6%,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
重大工程项目是五年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和核心载体。李春临介绍,经过5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李春临用五个“新”来概括102项重大工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即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循环“新支撑”、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民生项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质”、安全工程筑牢国家安全“新基座”。
在被问及“十五五”期间投资强度是否会下降时,李春临回应称,“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
李春临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确保102项重大工程圆满收官。同时,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接续推进改革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十四五”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
李春临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接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任务,成效主要体现在“畅循环”“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四个方面。
聚焦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从151项减到了106项,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我们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政策高效协同。我们从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地方约束、规范竞争秩序入手,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此外,医保实现跨省域直结、网购实现跨平台支付等举措,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聚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我们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民营资本控股的杭州经绍兴至台州、杭州至温州两条高铁相继建成投运,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引入民间投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的已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的项目占比超八成。
聚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突破重点行业改革难点。比如,在要素资源领域,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组建了国家数据局,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了连续运行,南网5省区现在已经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国网、南网实现了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到了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已经高达63%。又如,在招标投标领域,我们深入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改革,发布了《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和数字证书(CA)互认。
聚焦提升综合改革效能,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分4批推广88条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其中,《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已经印发。再比如,全面推广就业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就是整合社保、公积金等11个事项,实现“一件事”办理。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走过千山万水,还将跋山涉水。”李春临说,“十五五”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紧咬牙关、全力攻坚,确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袁达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袁达用“5个加速”来概括:
研发投入加速增长。从整体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从标杆看,深圳作为创新标杆城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46%。这都说明,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比如,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比如,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又比如,2024年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种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
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双向赋能”,形成了全球独特的技术发展路径和创新生态系统。比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行业深度垂直应用成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郑栅洁介绍,“十四五”这五年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个方面。
具体来看,“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循环”快速发展。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
周海兵进一步介绍,“十四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为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领域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持续转变。
周海兵说,“十五五”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攻坚时期,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四个注重”保障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实施
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是,中国长期坚持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功,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郑栅洁表示,五年一规划,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五年规划记录着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
中国的五年规划是如何编制实施的?郑栅洁用“四个注重”来概括:
注重发挥制度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具体做法是:围绕长期战略目标,谋划五年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出台宏观政策,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这种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的体制和制度,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稳预期、强信心、增动能的重要“法宝”。
注重做到守正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时俱进谋划发展,确保规划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比如,“十四五”规划主动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既回答了“怎么看”,又指明了“怎么办”。
注重凝聚社会合力。坚持“开门编规划”,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各个环节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鲜经验,找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注重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以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郑栅洁强调,回顾总结规划编制实施的历程,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主张切实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谈及“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展,郑栅洁表示,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在抓紧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编制规划,对标对表党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力争编制一个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高质量规划。
金篮子配资,趣富配资,网上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